自孩子出生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爸爸妈妈一生的两件大事。其中,不少爸爸妈妈会感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烦恼和失败。但事实上,天底下没天生就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方法不对的爸爸妈妈。除去吃喝拉撒,爸爸妈妈还要帮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法、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完善的人格。教养孩子虽没太多章法可循,但前人留下的一些婴幼儿教育法则还是值得爸爸妈妈们参考学习的。
延迟满足效应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婴幼儿带进房间,每个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目前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最后约2/3的孩子舍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类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时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舍弃眼前的魅惑。假如延迟满足能力进步不足,孩子或许会性格急躁,缺少耐心,平常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从成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父母都应有意识地练习这一能力。米歇尔觉得,有的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诀窍在于转移注意力。父母要擅长运用这一办法,譬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平常可拟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可以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训练。
罗森塔尔效应认同期望带来力量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IQ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非常大。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一样的职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赞美、信赖和期待具备正能量,叫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他们的积极期望。有些父母老感觉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如此的爸爸妈妈可以先自我深思一下,是不是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一直不经意地携带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其他人家孩子跟自己家里孩子比这类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聪明的父母说正话、办正事,期望孩子成为天才,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少挑问题多鼓励,是每位父母的必学课。
破窗理论护犊子会助长无序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档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环境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有哪些用途。假如爸爸妈妈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假如夫妻两个每天吵架,孩子非常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破窗所影响。除此之外,目前不少父母过分护犊子,容不能其他人说自己家里孩子一个不字,对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错事,父母不可以包庇,要弄清事实,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让孩子同意教训,就是在他们的车窗破了一个小洞时,准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
超限效应批评絮叨引来逆反
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刚开始感觉讲得好,计划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只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因为刺激过多或用途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有的爸爸妈妈的批评絮絮叨叨,孩子听得头都要炸了。还有些爸爸妈妈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致使亲子关系紧张。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可以超越限度。假如孩子重复犯了错误,父母的批评不应简单重复,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孩子才不会感觉有错被揪住不放。对非原则性的小错,父母可以给孩子留点面子,点到为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成效。
手表定律教育理念需要统一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同,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了解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叫人失去判断力。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是,爸爸妈妈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看法,孩子就不知听哪个的,将无所适从,身心都陷于矛盾中。爸爸妈妈双方第一要统一建议,然后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准则。比如,母亲教育孩子时,父亲假如一直加以诋毁,对孩子说别听你母亲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母亲的教会不以为然。假如长辈参与带孩子,年轻爸爸妈妈应在尊重的首要条件下与长辈交流好,尽可能让教育理念和行为相一致。
甘地夫人法则困难面前实话实说
有一次,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大夫计划说一些善意的谎话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大夫,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哪个也不可以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筹备。哭泣或喊叫都不可以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需要勇敢地承受。术后,拉吉夫没哭,也没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所有。甘地夫人觉得,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爸爸妈妈时刻呵护就能防止。要让孩子了解和慢慢领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事与愿违,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首次挫折非常可能是从吃药、打针开始的。看着孩子恐惧的表情,可以抱紧他并坦诚相告。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孩子才能掌握自控,培养完善人格,勇敢地面对日常的各种变化。